? 在甲骨文中,樹上光彩美麗的花稱為“華”。這是古人崇拜自然、敬畏自然、親近自然而形成的中國人獨有的審美意識。
? 細心的人可能會問,樹上開的花叫“華”。那么草上開的花,又該怎么稱呼呢?一片小草綻放著星星點點的小花,稱之為“榮”。木謂之華,草謂之榮。榮華就是草木開花的意思。
?
? 春榮秋枯,一個人,一戶人家如花一般,其開也絢麗,其敗也迅速,不可一味留戀,這是中國人從大自然中悟出的人生哲理,這就是“道”。我們只是不言而善應,日用而不知。中國插花就是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探究為人之道,收獲人生道路的指針。
?
01.中國花束的起源
? 中國插花形式有盤花、瓶花和花束等,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中國花束的前世今生。
? 上面這張圖片是2019年9月,我拍攝于敦煌莫高窟。壁畫中貴族婦女們手持一支切花禮佛。
? 下面這張圖片有著非常明確的花束形象。?在公元471年—494年建造的云岡石窟第八窟(佛籟洞)中,花束由并列的蓮花組成?;ㄊ路降闹Ω桑星逦睦K索捆扎,看來早在1500多年前中國花束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,并被應用。
? 去年3月在龍門石窟,我不僅找到了1500年前的立花浮雕,還看到了1500前的花束浮雕。
?
? 在火燒洞龕楣上,雕刻的寶盆中插著三束蓮花,蓮花高110厘米,中間一束上方有盛開的蓮花,兩側(cè)的斜向上,左側(cè)有一個花蕾,右側(cè)有一朵蓮蓬。
?
? 而下面這幅龍門賓陽洞內(nèi)的文昭皇后禮佛浮雕,又可以清晰地看到位于中間的供養(yǎng)人,手持三枝不同形態(tài)的蓮花禮佛。三枝花分別是花蕾、蓮花與蓮蓬,它們表達的是過去、現(xiàn)在與未來的宇宙觀。
? 中國古代花束領先世界約600多年,從云岡石窟、龍門石窟花束登場以來,經(jīng)歷宋朝,到了14世紀的明朝,約一千年的發(fā)展,花束再次被清晰地描繪在青花瓷上。
? 上面三張圖分別是永樂年間(15世紀)的一束蓮花文盤,又稱“一把蓮”,距今有600多年;一束蓮花文瓶(14世紀);一束五彩蓮花缽。它們都現(xiàn)藏于東京國立博物館。
?
? 三張圖中的花束形象非常清晰,數(shù)支切花用絲綢帶綁扎而成。相比云岡、龍門浮雕花束,一千多年后的磁盤花束從單支到多支,從花莖筆直緊湊到花莖傾斜分開,從花材種類單一到豐富多彩,從寓意過去、現(xiàn)在、未來(天、地、人),到又增加了“清廉”的深遠涵義。
?
? 青蓮,諧音“清廉“,又有“出污泥而不染””的意象。用一束蓮花,象征“一品清廉”。這種花束紋最早出現(xiàn)在北宋,瓷器上的花束?完全是以寫實手法繪成,豐富多彩,每一次都凝聚著古人對自然、禮儀、德行等人文要素為一爐的綜合性藝術的修煉。
? 這張圖片是十多年前,我在東京圖書館看到的資料,它再次燃起我對中國古人的敬仰之情。書中都是中國紋樣和它的寓意,比如菊花被賦予了吉祥長壽的含義,菊花與松樹組合為“益壽延年”,菊花與喜鵲組合表示“舉家歡樂”等。
02.中國花束的特征
? · 手柄部分(綁點以下)的花莖被清理干凈,無雜葉和刺。
? ·?花莖排列整齊統(tǒng)一。
? ·?從中心向外側(cè)逐漸蓬松舒展、凹凸有致、自然靈動。
? ·?低飽和色系,卻豐富內(nèi)斂。
? 這些自然美趣的插制手法頗有現(xiàn)代氣息,隨著瓷器漂洋過海傳到了歐洲,領先世界約600多年。
03.中國插花與書法
? 插花離不開'組合'二字,或者叫'搭配''配合'都可以。這些在書法中隨處可見,大小配合、高低錯落、疏密有致、左右咬合。
?
? 漢字主要有五種字體(篆、隸、真、行、草)。我們常用的有:真、行、草。真書在漢代末期出現(xiàn)時,易認易寫,為人們所接受,就成了書寫的楷模,所以又稱作“楷書”。真、行、草是中國書法中的用語。行書是介于真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。草書,是人們追求方便、快捷和瀟灑的寫法。書寫時使上下之間的筆勢前后相連相通,一氣呵成。書法講“氣勢”,氣看不見,勢有3種:靜勢(虞世南)、險勢(米芾)、動勢(王羲之)書法的勢,書法美學對插花影響很大,很多與插花是相通的。花材的姿態(tài),根據(jù)書法也分真、行、草3種。插花實際上就是運用好花材的姿態(tài)。書法中的勢,相當于插花中的花型。
?
? 中國書法中線條的理念同樣運用于插花之中,通過千姿百態(tài)的枝葉花草組合成各種造型,有秀麗端莊美,有舒展曲折美,也有奔放縱逸美。
?
? 真:氣韻直貫向上,嫻雅大方,具有一種靜態(tài)的莊重美、寧靜美。
? 行:線條流暢,表現(xiàn)舒展舞動之美。
? 草:如煙云繚繞,表現(xiàn)活脫自如、靈動飄逸之美。
04.中國花束與西方花束
? 花束是由數(shù)支切花捆扎而成的禮儀用品。因為在手中傳遞,攜帶方便,所以在生活中應用較多,也有很多技巧?;ㄊo我們印象深刻的是西方插花,它形成于德國,有150多年歷史。豐子愷說,1890年,德國藝術教育始祖李西德華克,?有一天看見柏林市上的賣花人,將花用鐵絲扎成幾何形體的花束,形成自然野花狀態(tài),不勝驚喜,稱德國民眾已能了解自然的美趣。
?
? 事實上,600年前中國古代的花束,和NFD的教材中1級花束制作相差甚微。中國古代瓷器上的花束經(jīng)歷了數(shù)百年后,即使在今天,其造型魅力也沒有過時。
? 花束如何插制,我們確實沒有近代西方那樣清晰完整,規(guī)范化、系統(tǒng)化的體系。畢竟,只看詩詞歌賦,壁畫石刻和瓷器,并不能代替花束制作體系。我們可以借鑒學習西方花束的制作技法,把中國花束融入到中國插花課程中去。
?
? 期待更多的老師和同學重拾傳統(tǒng)文化,用全新的視角看待中國花束,感受它的活力。
劉瑛作品